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正宗哥吉拉》觀後感 by F.E.Ws編輯群

  早在F.E.Ws創立之初,小編們就決定雖然本專業一開始會以美漫相關資訊為主,但會慢慢將範圍拓展到其他國家的優秀作品,所以雖然《正宗哥吉拉》(シン・ゴジラ)已經下檔了,小編們還是決定選擇這隻深具日本文化代表地位的怪獸之王,作為我們邁向日式作品領域的第一步!以下就是小編們對《正宗哥吉拉》的簡短心得合集。(對了,要注意有劇透喔!)







Mr. JL

哥吉拉又來了。

這隻曾經頻繁到每年都要大鬧東京一次的老怪獸,有過不少的面相。他最早是核能恐懼的化身,後來成了日本電影的人氣怪獸王,有時是對抗外星侵略者的地球守護者,有時是照顧孩子的恐龍老爹,有時又成了對人類施予天罰的破壞神,飄洋渡海轉生還曾被譏諷為只會吃魚的傢伙。在這麼多面相中,2014年美國傳奇影業的二度挑戰選擇讓他當守護神,而2016年東寶的選擇則是回歸原點。

說來也很有趣,自哥吉拉誕生以來過去六十多年,撇開美國版的兩部,這居然是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劇中,完全沒有1954年哥吉拉事件的存在。以電影術語,這是一次徹徹底底的重開機,而不像過去日本二十八部哥吉拉電影,怎麼重開都會連到1954年的源頭,可說過去的哥吉拉系列都是從同樣的源頭延伸出的樹狀分歧世界,這一次,就真的完全跟過去平行了。

老實說,我個人在剛聽到這消息時與其說沒有期待,倒不如說沒有很在乎。就算聽到擔任導演的是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庵野秀明,也沒有提起太多的興趣,大多的資訊都是聽朋友提的,就算預告片也沒有用心去看過。所以如果不是後來口碑出來了,我大概就會等一年或是幾個月後才會在電視台上看到吧。(現在日本片上電影台的速度也真是快啊)。

不知道是不是全新開始的緣故,這部哥吉拉跟過往的日本哥吉拉電影相比有種全然不同的味道。雖然主題是怪獸,但類型我要說這部片是政治片,片中處處都可以看到政治片的交流應對妥協算計,還有那無法黑白分明的政治灰色地帶,就算美國在裡面完全是用霸權主義對日本下指導棋,卻還是有在一些地方給他們做漂白。喔不,我並不是在說這部片中存在最突兀的那一位小姐,而是美軍參與作戰的地方等細節的部分。至於那位小姐有點不確定是故意要製作出一種荒謬感,還是認為可以吸引男性觀眾,就不曉得了。然後還有日本要想辦法靠自己站起來的描述,要說這部片沒有政治立場是不可能的。

不只是哥吉拉,至少我看過的怪獸片中,政府的戲份大多在對軍隊下達攻擊命令後,多半就形同退場了,這部卻是少有由政府的角度來籌組所有應對哥吉拉災情的策略,並且不是由資源理論上遠少於國家單位的民間人士,或是什麼連首相都不知道的秘密機關來主導整個行動。也可能是這樣的安排,跟傳奇的那部哥吉拉相比,這部對我而言有種比較貼近現實的感覺?

另外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階段變化,當哥吉拉剛開始只露出一條尾巴時,給我一種恐怖片的感覺。之後哥吉拉露面卻是讓人傻眼的幼體狀態,除了因為長相的異樣給人一種這真的是哥吉拉嗎?的奇怪荒謬感外,這一段也是對政治機關應對緩慢諷刺最強烈的段落。後來軍隊正式跟哥吉拉打起來,雖然有些朋友覺得那段特效感覺很假,不過我個人倒是蠻喜歡這邊坦克直升機武器彈藥齊發的場面,然後哥吉拉完全沒有動搖,最後終於美軍來扔炸彈,卻也被反擊擊墜,最後出現內閣總辭鎮魂曲,把整部片推到了高潮。

最後的決戰,雖然有種因為哥吉拉最後一定會被幹掉而沒有什麼出乎預料的感覺,聽到的心得也是褒貶不一,但最後主角看著凍結的哥吉拉,說著今後也只能跟哥吉拉共存的地方,格外有所感觸。就不知道日後如果有續集的話又會怎麼安排了。





Q.N.
看完《正宗哥吉拉》之後,總算瞭解本片宣傳期間多次提及的「現實對虛構」與「日本對哥吉拉」究竟所指為何。這部電影所假設的情狀是:當超乎常理的事態來襲時,整個龐大的日本政府指揮鍊究竟會做出怎樣的應對?作品裡總數超過三百名的角色幾乎可以列成一份完整的內閣名單,為了強調體制的拖沓與緩不濟急,文戲更是高度集中在繁瑣的會議商討上。但這些內容絲毫不會令人感到沉悶,來回穿插的字卡與對白間充斥的黑色幽默更是令人百看不膩。

作為影史最為著名的怪獸之一,六十多年來的創作已經為哥吉拉累積了相當多元的起源與性格,在1954年的初代電影裡,牠是因水爆實驗而被喚醒的巨大遠古生物;在平成系列裡,牠則是因輻射而突變的恐龍遺族;在新世紀系列的《大怪獸總攻擊》裡,故事甚至還採用了「二戰亡靈集合體」這種超自然的設定。有時牠是破壞神,有時牠是地球的守護者,有時牠又是憑著本能行動的生物,唯一不變的只有牠與核能之間的連結,而這種連結的形式也一再反映了作品推出當下日本社會看待核能的態度。

作為《巨神兵現身東京》後對特攝電影的再次挑戰,庵野秀明的影像風格與運鏡在《正宗哥吉拉》裡展露無疑,也突破性地影響了哥吉拉的角色詮釋。在這部電影裡,哥吉拉的形象回到了原點,取用的素材甚至比全系列的首部作品還要更早一些。牠的頭部造型類似當年阿部和助以蕈狀雲為基礎衍生的初期設計,皮膚質感來自苦瓜,宛如山一般的巨大身軀簡直像剛噴發的熔岩一樣,一面閃著紅光、一面成型冷卻;這部電影也初次引進了型態變化的設計,劇中的哥吉拉簡直就像異形一樣,從原本海中的嗜核生物快速進化,一路爬行、站立、巨大化,最後扭曲變形為某種無堅不摧的恐怖妖魔。這個內建核動力與雷達系統的完美生物儼然是巨神兵與使徒的結合體,牠是新.哥吉拉,也是真.哥吉拉,更是神.哥吉拉,渺小的人類無法用一般生物的觀點對其衡量、試探,只能無力地等待災禍與神罰降臨。

面對這樣一個「虛構」的化身,劇中的日本政府不過就只是「現實」的日本政府,它不像過往的系列作一樣,再怎麼重啟設定仍與1954年的初代電影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連結,有過迎擊哥吉拉的經驗,也不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的NERV與SEELE有死海古卷的預言可以參考,沒有藏身地底的迎擊用要塞都市,更沒有巨大的汎用人型決戰兵器,有的不過只是比起能力更加重視年資的官員任用、搖擺不定的首相、繁複的命令程序、虎視眈眈的國際壓力與永遠跟不上事態變化的決策,整部電影的情節對照幾年前的福島核災更是有不少相似之處。看著劇中的日本政府錯失決斷先機、被各種壓力逼到生命盡頭,最後只能用瘋狂的消耗戰賭上一切,一股熱血又悲哀的情緒不免油然而生,這部電影真的太瘋狂也太精彩了。




Rock
有關新哥吉拉......其實一開始我的期待並不高,也沒有打算進戲院看。但是後來看很多有去戲院看的朋友評價都不錯,想說有點鬆動了,結果上網查一下時刻表--我糾結個屁,我家新竹這邊根本沒上啊XDrz 
但是話不能說太滿,首週票房表現不差,結果第二週新竹真的上了,既然人家都來了怎麼能不捧場,當天就衝戲院啦!意外......好啦其實從口碑出來之後就不算意外了,坦白說在看過庵野拍出EVA:Q,樋口搞出進擊的巨人真人電影版之後,本來我對他們都死心了,而且這次哥吉拉的造型公佈時,也覺得是不那麼對我的胃口,然而走出戲院時真的覺得確實是超乎預期的好。 
雖然實際看完之後我還是覺得真哥吉拉的造型,仍然不是最符合我喜好的樣子,但破壞東京的場面確實是一整個勁到出汁,堪稱威過威士忌,甘過甘迺迪,尤其內閣總辭光線的演出真是不同凡響。前面水棲型態雖然樣子相當醜怪,但在呈現出巨大生物的破壞力的演出上,也是可圈可點。然後事前聽聞會出現極大量的開會場景,這部份很意外的不太會給觀眾冗長無趣的感覺,因為時間跟運境的掌控抓得很好,差不多就在觀眾快要覺得無趣的時候就會穿插意外事件,或是故意用特別的鏡頭視角讓觀眾感受到新鮮感,實在相當高明。 
把劇情主軸定調在[政府面對如此超常事態的對應處理]上,這應該不是從沒人想到過的路線,但是這個路線怎麼想都覺得很難有辦法拍得好看...但這片居然能把想像起來應該會很枯燥乏味的內容拍得這麼有趣,實在很驚人。話說好像很多人都在說前半段的日本政府無能又官僚,要死光了才能讓有才能的人出頭,但我覺得其實那個總理跟內閣......我覺得沒很多人說得那麼廢啊!應該說已經比現實世界的政府有能力太多了,要說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當上級已經下了決定的時候就會要底下的人閉嘴],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但除此之外,其實這決策反應速度已經不算慢了,然後雖然有很多決策事後看起來是錯誤,但是以當下的常識性思考來說會作出錯誤的判斷並不奇怪,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其實比[因為上面的人太笨太無能所以才會搞砸事情]還要可怕,因為這根本是[其實換誰來說基本上搞砸的機率都非常高]啊! 
真的要說的話前半段與其說是[無能導致事情惡化],我覺得不如說[常識性的思考在面對超常危機的時候會導致事情惡化],因為常識性的判斷了不太可能會有怪獸而錯過了先機,因為常識性的判斷認為以那個體重來說不太可能上得了岸而錯過了先機,因為--(以下略),反之本片的主角矢口,在面對危機的時候,他很少會先去想[怎麼可能有這種事],而是[先接受實際上就是發生了這種異常現象,先來想因應措施,有餘力再去思考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沒有因為常識而自我縮限了判斷的空間,想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在最終完成了擊敗哥吉拉的偉業吧? 
總體來說,這部新哥吉拉表現實在不俗,難怪所有我認識的朋友看過之後都說好!當然硬要挑毛病的話,還是有地方可挑啦......主要是,我個人覺得在內閣總辭光線之後,故事的張力有變弱的趨勢,前面的部份有很鮮明的政治諷刺感,然而後期畢竟主要目標是[解決危機],這個諷刺的張力就減弱,變成比較普通的[排除困難通力合作跨越危機]的故事,當然這樣的故事也不見得會不好看,然而在創新度上就比前面稍微弱了點,而且在描寫通力合作團結一致的情緒表現上,其實我覺得表現得並不十分理想,只是這問題好像不光是庵野,我印象中幾乎所有我看過的日本片好像都有這種毛病,就是當要讓主角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的時候,都很沒有力道,演員講得很激動,但聽眾幾乎看不出來有反應,這就顯得主角的熱情呼喊感覺上非常失敗,除了自己之外誰也沒被激勵到一樣,應該要把鏡頭多帶一點聽眾讓聽眾們表現得很受鼓舞啊!你看當年ID4總統出擊之前的演講就十足的有渲染力啊!但是我印象中的日本電影,無論是激勵士氣的演說或是任務完成後的反應,感覺似乎都相當冷淡......



masayo
在諸多宅學分裡,日本特攝是我少數從未真正修過的科目,即使是怪獸之王哥吉拉這面不用刻意尋找、一抬頭就能看到的巨大金字招牌,我個人之前對這系列的接觸也只有當年台灣上映時翻作《大恐龍》的《ゴジラvsビオランテ》、吃魚蜥蜴《酷斯拉》以及前年的傳奇版哥吉拉而已,因此我對這次庵野秀明所執導的《シン・ゴジラ》的觀影經驗,應該跟所謂的「一般觀眾」並無二致,具有公正的參考價值……應該吧……
當一名導演接下一部擁有悠久系列歷史的最新作電影時,比起完全原創的電影,他的出發點可說一開始就已經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響應本文主題地說,他一開始就已經站上了哥吉拉的肩膀……你先別吐槽說哥吉拉的肩膀看起來很窄一看就覺得站上去會滑下來啊,我要說的正是這件事:無論是巨人還是怪獸的肩膀,其實都是很危險的位置,一個不小心就會摔下來,跌個萬劫不復。系列最新作的創作者只要還有一點骨氣,便不可能只想拍出跟前作「一模一樣」的東西,多少導演在接下「經典作續集/重製」的重責大任時,或是為故事加入新時代流行的元素,或是試著在既有的系列傳統上發展新的詮釋,又或是大玩「What If…?」,將主角放入不同的情境,或類似的情境放入不同的主角……有人成功了,引領觀眾在巨獸的肩膀上看到了更高更遠的地方,有人則摔成了肉醬。  
而庵野及《シン・ゴジラ》的製作團隊是屬於上面所說的哪一種呢?從眾多的好評及亮麗的票房看來,答案就不必我廢話啦!上映到現在無數的影評也都分析了《シン・ゴジラ》在繼承傳統並革新上的成就:延續哥吉拉「核能」與「天災」的主題、並將311大地震及福島核電廠事故與其做出意象上的連結,令人驚豔的多段進化設定、第二型態的「蒲田君」還成了大人氣的吉祥物,以及在宣傳海報上那句醒目、觀眾們在進戲院後也心服口服的標語「現實(日本)對虛構(哥吉拉)」……這些比我對這系列了解得多的專家們已經寫了太多的好文,我就不在這裡野人獻曝了,在這裡我只想以一個「一般觀眾」的角度稱讚這部電影一個很基本的優點:讓人願意把話聽下去,這個優點基本雖基本,「進化」後卻不是那麼容易辦到──「讓人即使沒辦法一次完全聽懂、還是願意繼續把話聽下去」。  
商業電影的觀眾,特別是現代速食文化下商業電影的觀眾之沒耐心的程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容忍「純對話超過五分鐘」、「對劇情推進沒幫助or第一時間聽不懂的資訊超過三成」、「一直在開會(而且是真的在開會,並沒有什麼衝突性事件或角色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會議中發生)」等狀況的,但庵野用運鏡、剪接、精準的時間與節奏計算、甚至是字幕等小細節,硬是讓觀眾乖乖坐了下來、聽他把話說完,並讓觀眾隨著劇情體認到,這些「沒完沒了的開會」並非「廢話」,它們在第一幕顯現了當前日本行政系統面對超常緊急狀況時的無力,在第二第三幕時卻又成了找出、研擬打敗哥吉拉的計畫,並將之付諸實行的功臣,可說成功地刻劃了海報標語上除了哥吉拉的另一位主角──「現實(日本)」。事後分析這一切是如此理所當然,但就像上面所說的,身負經典系列最新作創作者的重任、又採如此不討好觀眾的表現方式,我們實在是不得不說庵野相當有勇氣──雖然我們在(還是不得不提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時應該就知道這點了(笑)。



桑妮:
正宗哥吉拉做對了一個類型電影中經常被忽略,但卻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將怪獸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存在的必要性還給觀眾。換句話說,正宗哥吉拉可說是昂首回答了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在一部以巨獸和災難為賣點的電影中,我們還會需要人類來推動故事?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容易,但卻不好回答。即使是評價相對之下稱得上出色的2014哥吉拉,職業軍人返鄉尋親的故事主幹還是無趣到讓人哈欠連連,而電影縫合人類故事與怪獸災難的手法也太過拙劣與訴諸巧合,導致這場尋親之旅簡直像是主角災星上身,無論走到何處都會有怪獸的蹤跡(說實話,美國這般幅員廣闊的地方,怪獸有千百種行進路線,何以那麼恰恰好,你走到哪裡就是會有怪獸冒出來?) 
不光是2014的哥吉拉,包含更早被嘲笑成"吃魚怪龍"的酷斯拉,還是每一部變形金剛,或者許多部異形與終極戰士電影,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原來一個恰當的人類視角在怪獸電影到底有多麼重要。人在這樣的故事中往往是觀眾少數能將認同感寄託的所在,因為我們勢必會想像這些人與我們有相似的肉體,相似的語言,相似的文化;但與此同時,怪獸電影又勢必得打造怪獸的視覺奇觀,因此前述的問題事實上早就悄悄藏身在每一部怪獸電影的前提當中。我們無可避免地藉由人的視角來理解影像世界,但又希冀能沉醉於怪獸肆虐的奇景中,這兩者到底該如何調和? 
正宗哥吉拉給的回答很簡單,但也讓人折服:那就鉅細靡遺地呈現一個貼近現實的政府陡然遭遇這般天災時會有的反應就好了。是的,這次在故事份量上足以與哥吉拉並肩的不再是個體受災戶,也不是孤身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一整個國家中樞;恆河一沙在摧山攪海的災難中游離失所的過程於此已不重要。自然界的百獸之王對上人類文明自身的巨靈利維坦,如此政治意味濃厚的安排,劇組又怎麼可能不藉機偷渡對各種怪現狀的譏詆? 
但譏詆歸譏詆,正宗哥吉拉依然堅決固守著灰色地帶,既沒有更前進一步演化成反烏托邦的寓言,也沒有在遂行批判後又倒退回國族主義的懷抱,就只是讓觀眾在光怪陸離的事態中尋找自己熟悉的政治的模樣。這大概是電影本身最讓人激賞的地方。導演庵野秀明顯然很清楚,這到頭來仍是一部哥吉拉的電影,一旦他跨到了現實的灰色地帶之外,哥吉拉難免變成政治型態的工具。即使電影最終還是選擇擁抱了哥吉拉的核能意象,但這個意象卻也因為劇組的中立與不妥協而有了嶄新的意義。 


 (以上圖片及改圖圖源皆來自 《正宗哥吉拉》官方海報、預告及劇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