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蝙蝠俠:致命玩笑》觀後感 by F.E.Ws編輯群

  雖然只在限定時間及戲院,但在1993年的《Batman: Mask of the Phantasm》後,難得又有DC動畫電影上了大螢幕,F.E.Ws的小編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表現自己宅度……不,對超級英雄動畫電影表示捧場的機會,以下就是我們對「劇場版」《蝙蝠俠:致命玩笑》的簡短心得。







Mr. JL
以我個人而言,並不是太推薦這部作品。除了致命玩笑的原作本來就是個陰暗,讓人不舒服的故事外,本故事的動畫版給我一種不協調的感覺。

像以蝙蝠女芭芭拉為觀點的前半段,跟進入致命玩笑本篇的後半段連貫性的不足;人物畫風的不一致;切換現在時間軸跟小丑回想時間軸的時間點,諸如此類地方,總有著如果我吐槽就輸了,但不點明卻又怪怪的感覺。

致命玩笑本就是蝙蝠俠的經典篇章,再配合配小丑的馬克漢彌爾為首的配音員們的精湛演出本該更上一層樓,但在節奏不協調的點讓我只能給予扣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原作的經典導致動畫化在致命玩笑的部分改編篇幅不多,也是有點遺憾,卻能理解的地方。

回到動畫本身,故事前半端基本上是個蝙蝠女引退的故事,要說跟後半段的致命玩笑唯一的連貫,就是芭芭拉被小丑襲擊時已經沒有蝙蝠女的身份,但是她在前半段的經歷,內心轉折,幾乎跟後半段的致命玩笑故事主軸無關。
這也讓整個故事以蝙蝠女芭芭拉的旁白開場,以神諭芭芭拉的誕生作結,感到遺憾。因為這其實不是一個芭芭拉是主角的故事,但卻包裝得像芭芭拉是主角的故事。

小丑的槍擊雖然是造成芭芭拉下半身癱瘓的主因,卻不能說是讓芭芭拉成為神諭的原因。劇中,就只有在支線提到芭芭拉在幫她爸架網路,並因此追蹤到前半段主反派小法蘭基的橋段,算是跟片尾她成為神諭有點連結,但其他部分就是可惜了。

而到故事後半段的致命玩笑部分,似乎有點刻意讓蝙蝠俠打擾高登局長與女兒相處的時光這邊,也讓我想是該回去翻翻原作,確認是否有這一段。本片中的蝙蝠俠老爺,總覺得有點中年危機的問題,對於不希望蝙蝠女牽扯過深受到傷害,卻只會用說“不行”的家長權威式管教干涉(而被蝙蝠女強吻,推倒,乃至屈服(?)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在發現失蹤的醫生們後,沒有先想到小丑已經用冒牌貨掉包,以及在高譚打探半天,最後還是靠小丑自己發邀請函來,才找到下落,這些點雖然是忠於原作橋段,但還是希望有點改編,不然這個蝙蝠俠老爺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因此,基於個人的主觀觀點,並不太推薦本片。但對這故事有興趣的人,仍可一看。




Rock
當聽聞[致命玩笑]被改編成動畫,由馬克翰彌頓回歸再度替小丑獻聲配音時,我曾經相當興奮喜悅,而且居然能在台灣有多家戲院同時上映,更是讓我欣喜若狂,走進戲院時,發現人數相當多也很令我感動。

...然而看完[致命玩笑]走出戲院時,我有種很失落的感覺。 
原本致命玩笑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故事,而且可以說是預設讀者對於劇中角色的熟悉度都很高來作為前提,所以會加長應該是一個可以預期到的結果--然而,加得實在不怎麼成功。 
前半段的故事如果獨立來看待的話其實並不算太糟,蝙蝠俠與蝙蝠女的配對,雖然不見得是多數人喜歡的配對,但在描述芭芭拉的感情方面,我覺得其實不錯,那個芭芭拉的同志好基友的表現也很討人喜歡,甚至是前半段的反派法蘭西斯,也算表現不差,但是這些優點其實都只有在前半段,帶不到後半段,如果這是分別成兩個不同的故事的話是沒有問題,然而作為同一部作品的話,前半段的東西幾乎都帶不到後半段,就難免給人一種浪費篇幅的感覺了。

而後半段的表現其實也不是很令人滿意,原作無疑的相當優秀,然而動畫的表現卻不盡理想。

作畫是問題之一,仿照Bruce Timm的簡約畫風在前半段時看起來也還挺搭的,但是用在後半段的[致命玩笑]就不太適合,然而我們進戲院就是被[致命玩笑]拐進來的啊!除了風格之外,品質也不太良好,有部分畫面明顯是使用3D製作,但沒有做好處理導致顯得很突兀,在應該是重要情感轉折的時刻,人物的表情反應看起來也不夠激烈,Joker在回憶中初次看到自己的面孔倒影時的畫面,雖然在分鏡上大量參考原作,卻完全沒有原作漫畫的衝擊感。

然而除了作畫的問題之外更嚴重的是劇情節奏在加戲之後整個變得相當冗長,如前所述,原作是個很短的故事,但是它的魅力並不只是因為講了小丑悲慘起源的可能性而已,那是個首尾呼應,整體表現優秀的作品。但是動畫版把原本的開頭移到中盤之後,就失去了原有的連貫感,大幅削弱了結尾的場景。高登局長的瘋狂小火車之旅也有些讓人失望,以為是審判小丑但其實是在審判蝙蝠俠的法庭審理遊戲雖然也是有他有趣的地方,但其實對於小丑想要強調的[糟糕的一天]的論述來說,完全是走題了,而應該是重頭戲的逼瘋高登局長,在演出上其實也缺乏像漫畫原作那樣一眼可以看出高登受到了強烈的精神衝擊,原本應該是要強調[從高登局長的遭遇看來,小丑的論述好像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這個劇情高潮卻在演出被削弱了。最終小丑與蝙蝠俠在纏鬥之後的對話也是,小丑在得知蝙蝠俠不願意下殺手之後到開始講笑話的中間,拉得太久了,讓結尾的氣勢醞釀也不太夠。

總結來說其實獨立來看前半段不算太糟,而後半段如果獨立的話雖然也是不太滿意但還可接受的程度,但接在一起變成一部電影就是悲劇了。

打個比方的話,我覺得前半段新加的部分就像牛奶酒,喝起來順口甘甜。而後半段就像藍姆酒,喝起來會有種喉嚨燒濁的嗆辣刺激感(不過其實因為加水稀釋過,所以沒那麼帶勁了)。這兩種各有各的好,只是問題在於不能因為藍姆酒太小杯,想弄得大杯點就直接倒牛奶酒下去啊!




masayo

由Alan Moore編劇的《蝙蝠俠:致命玩笑》原作,是蝙蝠俠經典故事名單上的前幾名之一,其對小丑的角色詮釋、對蝙蝠俠和小丑之間「相似之人但分別站在兩個極端」的關係闡述,在在都成為了後繼創作者們的榜樣,然而就算是喜愛這部作品的美漫迷也很難否認,《致命玩笑》在處理Barbara Gordon的部分有著所謂「冰箱裡的女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有些諷刺的是,雖然Barbara在《致命玩笑》裡僅是一個做為劇情工具的小配角,重點並不在她身上,但正是以《致命玩笑》所安排的殘酷遭遇為起點,其他創作者們在後續故事裡將她塑造成了一名強韌無比、永遠不會被真正打倒、帶給讀者的啟發性令其他女英雄難以企及的獨特角色。綜合以上兩點,是故當原作故事頗短的《致命玩笑》要改編成超過一小時的動畫電影時,製作群會選擇大幅增加Barbara的戲份,實在是不太令人意外的事。

然而,好的出發點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動畫的《致命玩笑》後半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它幾乎是照搬原作,前半其實也問題不大──它其實可以當作Bruce Timm的蝙蝠俠動畫影集中的隨便一集觀看,然而當前半後半兩者合在一起時,故事整體就像是一座雖然建材精挑細選、卻因為施工問題而導致重心出錯、隨時可能會斷成兩截垮下來的塔,小丑的故事被新加的內容干擾,蝙蝠女的人物塑造雖然不再是純粹冰箱裡的女人、卻因為過短過急的敘事而令人難以感受到她的堅強之處,而蝙蝠俠則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平面而空洞、前半用來陪襯蝙蝠女後半用來陪襯小丑的工具型配角。

經典名作不見得沒有瑕疵,但經典名作就算是瑕疵之處,要把它給改好也是不容易的,就算是經驗豐富的創作者也可能失敗──這大概是這次《蝙蝠俠:致命玩笑》的動畫電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冰箱裡的女人」:此一詞典故來自於1994年綠燈俠的連載中、綠燈俠Kyle的女友Alexandra遭反派殺害且屍體被塞進冰箱內,後被美漫迷用來泛指超級英雄漫畫中安排女性角色遭受極為殘酷的對待、但對該女角本身並無多大經營、純粹只是將其視為推進劇情或製造爆點的工具的情形。





Jas
當初在 Bruce Timm 宣布《致命玩笑》的動畫電影消息時,我是非常興奮的,尤其是之後幾天 Kevin Conroy 以及 Mark Hamill 也將回歸配音的報導更是令人開心,就算 Bruce Timm 在今年一月說因為《致命玩笑》內容不夠一部電影的長度,他會加入許多故事,也一點都不會讓人不放心,畢竟《Batman: The Animated Series》以及《Justice League: Gods and Monsters》等經典動畫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但實際觀賞後,我會認為 Bruce Timm 對 Batgril 與 Batman 之間情愫的愛好,讓這部片子從具有可成為經典可能性變成頂多可稱之為良作,而良作的部份全都需歸功於 Kevin Conroy、Mark Hamill 以及 Tara Strong 等配音員的努力,尤其《致命玩笑》中的小丑配音,可以說是 Mark Hamill 集大成的作品。

有看過《Batman: The Animated Series》的人應該都知道 Barbara 對 Bruce 有一種對父執輩的景仰甚至是略有男女之情般的感情,前面所加的這段故事在劇情上雖不能說差,但另外作為一部作品發展應該會更好,如果是作為原作長度不夠的加筆的話,並無法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反而會拖累彼此。

再加上配色不如《致命玩笑》原作一般晦暗,角色的刻畫線條也較為簡潔,中間 Gordon 的小火車橋段也並沒有讓閱聽者感受到強烈的衝擊,所以如果要用一句短句來形容這部電影作品的話,我會因為配音員的絕佳表現稱之為「《致命玩笑》是一部優秀的廣播劇」。




桑妮:


致命玩笑動畫版犯的錯不少,但要說最大也最根本的一個,應該是作品在情節與美術風格上被嚴重灌水過後不但沒有比較精彩,反而讓動畫原味盡失;致意偶有亮點,但離佳作距離還遠。

從改編的角度,或許最初決定讓一個明明可以在30分鐘內處理完的短篇膨脹成一部快要一個半小時的動畫電影卻又打著"忠於漫畫"的招牌就是種錯誤。DC頗負盛名的編劇Brian Azzarello (以下簡稱BA)的劇本讓人失落,一方面極度保守,二方面卻又為了動畫電影規格的片長需求而加入大量原本不存在的劇情支線;電影前半段的Batgirl成長劇並不是沒有用腦袋想過的橋段,BA明顯想用Batgirl與Batman之間的關係對應於Joker在淡黃色回憶中與髮妻經歷的悲劇,如果處理得當本來會是蝙蝠俠與小丑衝突的一大助力;可這裡出了個大問題:BA不是Alan Moore。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BA過往擔任漫畫編劇的紀錄尚稱良好,但他擅長的應該是冷硬黑色犯罪劇而與原漫畫作者Alan Moore文學氣味濃的台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詭異幽默感絕緣;這兩人的風格擦撞也在Killing Joke被放到最大。Batgirl的故事無論是台詞還是情節怎麼看都不像Alan Moore的手筆;但BA顯然出於對Moore原作地位的忌憚而不敢大刀闊斧修改電影中屬於Killing Joke漫畫的任何段落。這種對主筆者風格衝突的放任政策使得Killing Joke的前半與後半像是兩部不同的作品硬生生要湊在一起,調性轉換過大使得添加Batgril戲份強化兩大主角間衝突的美意趨近於被浪費。另外,由於Alan Moore原本構思的只是一個以Joker為主角的短篇故事,他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來塑造蝙蝠俠的性格;當動畫電影把故事的時間軸拉長,情節變得更多元複雜,貫穿全劇的蝙蝠俠的角色深度相對來說比漫畫更為重要;可無論是BA新加入的Batgirl成長劇還是原本的Killing Joke,蝙蝠俠除了陰森森的走來走去跟打扁惡人之外都沒太多能展現角色個人特質的機會,也讓蝙蝠俠成了全劇最為乾癟的一個人物,殊為遺憾。

風格衝突的問題也發生在電影的美術上。對於DC動畫稍微熟悉的人應該不難發現,雖然電影主打的是The Killing Joke,但整體美術其實根本是以DC老牌動畫人Bruce Timm為骨幹;Bruce Timm的人物造型與場景一直以來都趨於簡約,與原本漫畫中的繪師Brian Boland復古又強調細節的作風明顯格格不入。如果The Killing Joke願意維持一貫的美術風格到底或許問題還沒那麼大,但再次地,劇組又不願意放棄各種"致意"漫畫的機會,於是故事雖然大多數時間是跟著Bruce Timm風格推進,但在某些關鍵時刻卻又忽然轉換成Brian Bolland原本漫畫中精心設計的細節強大的單格分鏡(尤其Joker跌落化學廠上岸起身那一景),彷彿一部幾乎用數位攝影機全程拍攝的電影,卻會時不時無預警跳出用老膠捲拍攝出的躁點明顯的畫面一樣......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極大的缺點,而Bruce Timm和Brian Bolland都有他們的可敬之處,但這種美感上的不平衡還是在我的觀影過程中構成了很大的干擾。

那麼,電影是否有漫畫沒有的亮點呢?有的,那就是Mark Hamill。身為業界最老牌的Joker配音員,Hamill的配音果然沒讓人失望;和他過去配音過的幾個作品比起來,Killing Joke中Hamill的詮釋少了點歇斯底里的瘋狂,卻多了些陰沉與威脅感,而且更為靈活多變,除了詮釋Joker邪惡的一面外還能將這角色悲哀可嘆的過去表達的如此讓人同情,又要提起嗓子當起臨時唱匠(XD);而且Killing Joke這次片尾還很貼心的製作了一個專門為Mark Hamill設計的訪談,讓他能與觀眾聊聊當年飾演天行者以及幫Joker配音的各種八卦,還順帶分享自己對Joker這個角色的看法。就為了Mark Hamill的唱功和這個訪談,電影票絕對是值得的。

那麼,到底我推不推薦The Killing Joke?如果你是書迷,那麼或許你該抱持低一點的期待進場,因為它真的不是多成功的改編作品。如果你只是一般觀眾,那麼把電影當作入門的管道不失為一個途徑,但話說回來,The Killing Joke跟其他比較大部頭的蝙蝠書一比也不過就五十多來頁,或許花上一點時間看看漫畫會更值得(如果為了Mark Hamill的配音,那這部電影就是無價了。)




(以上圖片皆來自《蝙蝠俠:致命玩笑》官方海報及劇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