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少述派MEME介紹專欄文章總集(第一百三十七至第一百四十四週)

 第一百三十七週(07/27/2020):「邪神Zalgo與唐鳳體」

 
嗨各位,又到了讓人不想面對的星期一了,今天有被唐鳳嗎?上週末去看洛夫克拉夫特名作改編的電影《星之彩》了嗎?有沒有聽到什麼東西的呼喚呢?……今天,San值快歸零的小編要來介紹一個跟上面提到的各種不可言說之物有關的MEME:
 
「Zalgo」
 
Zalgo是一位超越人知的古老惡魔,「它」擁有七張嘴,右手托著一顆死去的星球,左手拿著一支發出陰影之光的蠟燭,「它」盤據在網路深處,透過各種文字和圖片侵蝕螢幕前的人類的神智,凡是接觸到「它」的人,都會逐漸失去理智,眼睛和嘴巴流出鮮血或被黑色空洞給填滿,嘴裡說著︰「他來了!」(He comes!)而Zalgo出現時最明顯的徵兆,就是你在螢幕上看到的文字會變成像是字在流血一般的亂碼……

 


這聽起來像是出自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邪神,實際的起源還蠻……鄉民的,「Zalgo」這個名詞最初出現在2004年,一位叫Goon Shmorky的鄉民在「嚇人玩意」(Something Awful)這個網站上,上傳了一些《南希》(Nancy)和《阿奇》(Archie)的漫畫改圖,這些圖中的角色會大喊「Zalgo!」或一直強調Zalgo就要來了,並作出詭異的表情或肉體變異。Goon Shmorky後來解釋說他只是喜歡看人解釋迷因但不知道迷因真正的起源(小編表示心驚膽戰),「Zalgo」並不是什麼跟克蘇魯神話有關的邪神,只是他編出來的而已。
 
小編A:你寫得好像克蘇魯神話就不是洛夫克拉夫特編出來的一樣。
小編B:你怎麼確定那是他「編」出來的???
 
不管最初的起源為何,不管最初的創作者目的為何,「Zalgo」跟克蘇魯神話一樣,在經過許多人加入二創、三創之後,已經屬於知道這些梗的族群的內部共通語言和文化,「Zalgo」也跟同樣是從網路的集體創作中誕生的瘦長人(Slenderman)一樣,在Creepypasta等網站上逐漸擁有了具體的形象、詳細的設定和豐富的故事。至於「Zalgo文字體」為什麼會被唐鳳呢,小編也不知道呢,大概只能問唐鳳本人了吧哈哈……唐҈̧̝͔͍҇̒̿鳳҈̭̲̦̾͒͑̕̚͢…̷̨̜̤͉̲͉̓̿̓̽͌͝…҈̨̙͔̿̃̈́̈̅́̾̕̚住҉̡͎͍͇̱̣͓̜̜̏̅̌̊̆̿̕手҈̨̟͍͈̞̩̣͎͙҇̽̄̐̌!

(By masayo)

第一百三十八週(08/03/2020):「大家可以回家啦!」

又是新的一週了!在這種下雨下個不停的星期一,各位是否有感到比平常還憂鬱,恨不得早點下班,甚至自行宣布放假呢?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個適合在終於脫離苦海時使用的MEME:



 
這張難得不是出自於星爺、不是出自於華仔也不是出自於發哥電影的高人氣港片迷因圖,是1991年的香港電影《力王》中的一幕。《力王》改編自猿渡哲也的同名日本漫畫,由藍乃才編導,由樊少皇飾演武功高強鋤強扶弱的主角「賀力王」(原作為「雜賀力王」)。
 
電影幾乎完整改編了原作的第一個章節「国分刑務所編」,根據維基,也就是當年《力王》漫畫的香港代理有連載到的部分。除了些微的人物關係更動,以及刪除一些原作後面章節才會揭曉真相的伏筆外,電影可說相當忠於原作,不但人物造型都有抓到七八分以上,原作的超現實打鬥和虐殺場面也非常還原,這讓本片成了香港第一部沒有情色場面、完全是因為血腥暴力而禁止18歲以下觀看的三級片,而且,比起最初在日本上映的版本,香港上映和之後發行光碟的版本還是已經和諧過的,很多華人觀眾看的都已經是刪減版了。誇張的劇情、亂灑不要錢的血漿加上難以入手的夢幻未刪減版,令這片成了90年代港片中的邪典名作,有「地下電影之王」之稱。
 
故事方面大致如下:在「近未來」(電影中設定是2001年),監獄全面民營化,並被惡人強權所把持,囚犯被當作比蒼蠅和蟑螂還不如的奴隸,不斷被壓榨勞動力,刑期長短和生殺大權完全取決於管理者的心情,即使是因情有可原的理由入獄的人,也不見得有脫離這個地獄重獲自由的一天。力王為了剷除流入民間造成眾多悲劇的毒品源頭(原作更重要的目的為尋找弟弟的下落),而以受刑人的身分進了監獄。力王一一打倒了掌管監獄的四大天王,燒了藏在監獄內的罌粟田,最後把出身同一師門的邪惡典獄長送進了絞肉機。
 
此時,其他囚犯們也因為力王的鼓舞而發起暴動,正與獄警們打成一片,力王提著典獄長的頭出現在眾人面前,要雙方停手,並一拳打破了監獄的外牆,回頭大喊道:
 

「大家可以回家啦!」
(粵語版:「大家可以走咧!」)
 

說完力王便留下身後歡欣鼓舞的獄友們,率先走出了監獄,迎向自由。
 
雖然原作也有破牆的場面,但這句回家啦的台詞是電影獨有的,原作力王說的是「多謝大家的照顧」,意象很明顯就是只有他一個人要離開。另外電影雖然增添了這個力王帶給眾人自由的意象,但令觀眾有點在意的是,直到電影以停格結束,除了力王外的囚犯都只留在牆內歡呼,最終還是只有力王走出了監獄。
 

原作中力王離開監獄的場面


電影結尾


不管導演是有什麼隱喻,還是只是為了致敬原作,又或者只是覺得這樣構圖比較好看,「大家可以回家啦!」都成了不輸給肖申克仰面淋雨的名場,不管是週末或連假前最後一個工作天,還是投票結果揭曉後,又或是網路上某件與你無關的八卦緋聞真相大白塵埃落定時,都可以拿出這張圖來。
 
今天的MEME介紹就告一段落了,咱們下週見,在這個差不多是大家下班的時間,讓小編深吸一口氣,敲一下牆壁……
 

大家可以回家啦!

(By masayo)


第一百三十九週(08/10/2020):「呀呀叮咚!」

在第32屆夏季奧運終於不敵阿基拉預言宣布延期的約一週前,另一個因武漢肺炎疫情而受害的國際大型賽事──原本要在五月舉行的第65屆歐洲歌唱大賽,已經先宣布了取消。本想搭順風車的喜劇電影《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Eurovision Song Contest: The Story of Fire Saga)雖然沒車可搭了,卻因禍得福(?)成了看不到歐洲歌唱大賽的歌迷們心中的撫慰,不但在網飛上架後很快成為熱門影片,電影原聲帶也躍上了世界各地的排行榜,當然,也產生了許多MEME,其中最受歡迎的,當然是劇中那首俗擱有力的洗腦神曲:
 

「呀呀叮咚!」(Ja Ja Ding Dong!)

 
在電影中,「呀呀叮咚!」被設定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冰島流行民歌,有著極為好記的旋律以及充滿性暗示的歌詞。電影的男女主角拉斯(Lars)和席格芮(Sigrit)是一對滿懷夢想的冰島音樂人,從小就立志在歐洲歌唱大賽奪冠,讓全世界都見識他們的才華……但別說正式登上舞台時,光是在酒吧駐唱他們就被潑了一大桶冷水:台下的鄉親父老們對他們為歐洲歌唱大賽創作的新曲一點興趣都沒有,只想要聽已經耳熟能詳的「呀呀叮咚!」。

 


劇中由冰島演員Hannes Óli Ágústsson所飾演的鄉民Olaf Yohansson,雖然戲分不多,但不斷要求「唱呀呀叮咚!」「我只想聽呀呀叮咚!」的場面卻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他這兩句台詞也成了使用「呀呀叮咚!」這個迷因時最常見的形式……如果你沒真的要放完整首歌的話啦。
 
至於「呀呀叮咚!」這首歌本身,其實不是什麼流傳已久的冰島名曲,而是作曲家Gustaf Holter和Christian Persson為了本片量身打造的新歌,參考了荷蘭民謠的編曲方式,刻意製造出俗氣又好記、讓人產生「我以前在哪裡聽過,應該是流行很久的歌吧」錯覺的效果。而「Ja Ja Ding Dong!」則可能有致敬「La, la, la」、「Boom Bang-a-Bang」、「Ding-a-dong」和「Diggi-Loo Diggi-Ley」這些使用無意義音節作為標題和歌詞、又曾在歐洲歌唱大賽奪冠的歌曲。
 
作曲家和全體電影工作人員的努力,讓「呀呀叮咚!」達到了超乎想像的成功,不但未來每首參加歐洲歌唱大賽的歌可能都會得到一兩句「我只想聽呀呀叮咚!」的留言了,連現實中原本要代表冰島參加今年比賽的歌手Daði Freyr都被逼著(?)唱了「Ja Ja Ding Dong!」。




另外前面提到的鄉民演員Hannes Óli Ágústsson,他另一個知名演出是扮演前冰島總理Sigmundur Davíð Gunnlaugsson,而這位因巴拿馬文件而下台的前冰島總理,也在看完電影後在臉書上PO文說︰「我以後在酒吧裡點歌只會點呀呀叮咚了!」

今天的MEME介紹就告一段落了,這個星期一也快要接近尾聲了,累了嗎?聽首歌吧……我只想聽呀呀叮咚!

(By masayo)


第一百四十週(08/17/2020):「一直都是如此」

假如你有幸成為代表全人類探索宇宙的太空人,在你終於脫離了地球的重力,回首遙望那美麗的家鄉地球時,猜猜看你會發現什麼?
 

「等等!全都是俄亥俄州?」(Wait, It's All Ohio?)
(舉槍)「一直都是如此。」(Always Has Been)
 

這個經過漫長演化的迷因,在台灣網路上最常看到的是已經變成「高清版」的上面這張圖,不過根據knowyourmeme的考據,下面這張圖為最早的版本。這張由某位靈魂畫手用小畫家畫出的傑作,最早出現在2016的Reddit上,圖中的美國太空人驚呼道「花惹發!(地球)是平的!!!」,而以色列太空人則為了滅口舉槍說「歹勢啦,親親」。這個最原始的版本並沒有如它的後繼者那樣產生大量變體,至於為什麼是以色列用槍指著美國,跟地平論又有什麼關係,小編在此就不多臆測了。




下面這張圖則是這個迷因第一次模板化的版本,出現於2018年,內容變成了疑似蘇聯的太空人驚呼道「等等!(整個地球)全都是美國?」,舉槍的美國太空人則說「一直都是如此」,這個版本一開始也沒有大規模流行,直到它跟另一個迷因「俄亥俄州vs全世界」(Ohio vs. the World)結合。
 



「俄亥俄州vs全世界」也是一個起源於2016年,但2020年前還較冷門的迷因。這個迷因主要是惡搞說有某種未知的危險之物佔據了俄亥俄州,而且將會進一步侵佔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為了避免事態惡化應該早一步消滅俄亥俄州之類之類的;在使用這個迷因時,基本上「俄亥俄州」已經和「危險」被視為一體,變成了一個疑似邪惡帝國般的存在。下面這張圖便是大紅起來的「俄亥俄州vs全世界」版本,變成美國太空人在看到原來地球上只有俄亥俄州時驚呼,而舉槍的太空人胸前則是俄亥俄州州旗。

「等等!全都是俄亥俄州?」(Wait, It's All Ohio?)
(舉槍)「一直都是如此。」(Always Has Been)
 

很快地我們最熟悉的「高清版」,也就是最上面那張圖就誕生了,由這個版本衍生出去的變體版就更多了,在此不一一贅述。另外,也有另一種較接近原本構圖的「高清版ver.2」。
 



今天的MEME介紹就到這裡了。假如小編能有幸到外太空,不管看到的地球是圓是扁,上面是只有美國、只有俄亥俄州還是只有開山里,小編都會無比感動的,因為地球只有一個,ㄋㄟㄋㄟ卻有兩……碰!(槍聲)

(By masayo)


第一百四十一週(08/24/2020):「是我啊巴里」

經過昨天DC FANDOM 24小時精彩線上活動的馬拉松後,又是新的一週了,各位前天熬夜的DC迷體力恢復好面對殘酷的星期一了嗎?另外,上週也傳出消息在米高基頓之後,班艾佛列克也將以蝙蝠俠的身分出現在電影《閃電俠》中,話說這個單元也好一陣子沒講蝙蝠俠的黑歷史了呢,所以,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個……閃電俠的相關MEME──


「是我啊!巴里!/是我幹的啊!巴里!」(It Was Me, Barry!)
 

經過這幾年影集、動畫和電影的薰陶,對有接觸閃電俠的人來說,「逆閃電穿越時間到閃電俠巴里艾倫小時候,殺死了巴里的母親諾拉」已經是基本常識,但其實相對於DC漫畫的漫長歷史,這算是比較近年才追加的新設定。在1985年的《無限地球危機》(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之前,漫畫中的諾拉好好地活到了巴里成年當閃電俠後,甚至活到巴里在《無限地球危機》中犧牲之後才去世,跟老伴一起葬在巴里的墓碑旁邊。2008年DC讓巴里復活後,跟其他許多美漫中一度死亡、多年後才歸來的角色一樣,只帶回「舊」角色是不夠的,必須賦予他「新」的劇情和角色設定,才能夠跟上時代、吸引住讀者的眼睛;2009年共六回的短期特別連載《閃電俠:重生》(The Flash: Rebirth)擔下了這個向讀者們介紹巴里艾倫新設定的任務,諾拉被逆閃電殺害的設定便是來自於這個連載,當然「是我啊!巴里!」這個梗也是。
 
在《閃電俠:重生》第五回,當逆閃電艾爾伯德斯旺(Eobard Thawne)與巴里對決時,他邊打邊告訴巴里:發生在你人生中的一切壞事,都是本大爺幹的啦!──沒錯,不是只有巴里的母親之死,而是「一切的壞事」!
 
「記得你六年級在學校樓梯摔斷手臂那天嗎?」
「記得你第一棟房子因為電線走火而燒掉嗎?」
「記得你搬家後第一天忘了關後門,結果你的狗跑出去被車撞死嗎?」
「是我開的門,是我放的火,是我把你從樓梯上推下去,
 
 是我殺了你媽啊,巴里!」
 
其實看到這裡之前,讀者們應該多少也猜到了,第一回就提到的諾拉謀殺案,八成和逆閃電有關,但沒想到逆閃電居然如此之執著,巴里人生中所有大大小小的衰事他都要一手包辦!這真像極了愛情啊!大受感動(?)的4chan鄉民們,紛紛在討論板上為逆閃電「補充」他來不及提到的豐功偉業:
 
「記得你到十四歲都還會尿床嗎?是我幹的啊!巴里!」
「記得那次你媽經過時,你的螢幕剛好跳出色情影片嗎?是我幹的啊!巴里!」
「記得那次你正在打最終BOSS,電源卻突然關了嗎?是我幹的啊!巴里!」
「記得那次你去看電影,焦糖爆米花黏在你的牙齒上一個星期嗎?是我幹的啊!巴里!我做的爆米花!」
「記得那次你只想很快放個屁,結果卻拉得一褲子嗎?是我幹的啊!巴里!我拉在你的褲子上!」
「記得那次你在置物櫃裡發現了來自校花的情書,跑去找她卻被羞辱一頓嗎?是我啊!巴里!我就是那個校花!」
「記得那次你正準備一口咬下熱騰騰的披薩,它卻忽然冷掉了嗎?是我啊!巴里!我就是那塊披薩!」
 
之後還演變出了各式各樣的梗圖,甚至還有人拿動畫《正義聯盟:閃點悖論》(Justice League: The Flashpoint Paradox)裡逆閃電的片段來重新配音。


「還記得你跟女朋友的第一次,她剛碰你褲子你就去了嗎?
是我啊,巴里,我用神速力幫你尻槍!」


艾爾伯德斯旺的另一個稱呼是極速教授(Professor Zoom),所以這種MEME又被稱為「極速帖」(Zoomposting)。
 
想來幾年前,從《超級機器人大戰α》(スーパーロボット大戦α)起,系列反派尤傑斯(ユーゼス)也曾有個類似的梗「それも私だ」。



遇上這種過於勤奮的反派,不管是戲中的主角還是戲外的觀眾都會覺得很煩(各種意義而言)呢。好了,今天的MEME介紹就到這邊啦,咱們下週見。

(By masayo)


第一百四十二週(10/31/2020):「It's alive!」

昨天(8/30)是科幻小說之母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冥誕,為了表示敬意,今天我們要來講一個與她永垂不朽的經典名作《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有關的MEME──
 

「It's alive!」(它活了!/它是活的!)
 

雖然這句話如今已是《科學怪人》的代表台詞,但對壽星瑪麗.雪萊有點失禮地,在她的原著裡其實並沒有這句話,這句台詞真正的出處是1931年的電影版。1931年的這部黑白老電影至今仍是史上最經典的科學怪人電影,現在許多科學怪人的代表形象和要素都來自於它。然而,雖然本片在影史上的地位無可置疑,瑪麗.雪萊的書迷偶爾還是會對它尷尬地皺皺眉頭表示「跟原作差別太大了」。
 
雖然近來有不少網路文章提醒了,但小編在這裡還是要很雞婆地再強調一下,《科學怪人》中被科學家以人類屍體製造出的怪物並不叫「法蘭克斯坦」,「法蘭克斯坦」是科學家的姓氏,而怪物在原作中則沒有名字,書評或相關文章通常稱它為「法蘭克斯坦的怪物」(Frankenstein's monster)。
 
在原作裡,科學家維克多.法蘭克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自己私下製造出了怪物後,便因怪物的醜陋嚇得逃走了,怪物也因此展開了一段一出生就得靠自己摸索世界的旅程。而在1931年的電影裡,被改名為亨利.法蘭克斯坦(Henry Frankenstein)的科學家,則是在助手弗利茲(Fritz,後世流行文化常稱他為Igor或Ygor)的協助下,並在未婚妻伊莉莎白、好友維克多以及恩師瓦爾德曼博士的見證下,用閃電讓怪物活了過來。不同於原作的厭惡和恐懼,電影裡的法蘭克斯坦看到怪物動了之後,欣喜地大喊道:
 

It's alive! It's alive!

 
電影這段法蘭克斯坦共喊了八次「It's alive!」,不但充分顯示出了他對自己的科學成就有多麼興奮自豪,也完美地呈現了「瘋狂科學家」的形象,也難怪「It's alive!」會令觀眾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後面的劇情走向當然也跟原作差異甚大,怪物雖然不像原作那樣一開始就被創造主拋棄,卻因為行動遲緩和缺乏語言溝通能力,加上被助手弗利茲虐待,反擊時殺了弗利茲,而被法蘭克斯坦認為是該被銷毀的失敗品。雖然電影一開始有強調怪物使用的是犯罪者的大腦,但剛活過來時,怪物其實是給人一種如孩童般天真的感覺的;然而在生命遭受威脅後,怪物越走越偏,不但殺了想代學生執行安樂死的瓦爾德曼博士,還因缺乏常識而將對他充滿善意的小女孩瑪莉亞丟進湖裡淹死──諷刺的是,原本小說裡的劇情是怪物救了一個溺水的女孩,反被她父親誤會而攻擊。



 
電影結局也與原作主要角色幾乎死光的悲劇不同,電影最後怪物將法蘭克斯坦帶到一座廢棄的風車磨坊,因小瑪莉亞之死而憤怒的村民們趕來,包圍了磨坊,被包圍的怪物將法蘭克斯坦從屋頂丟了下去,法蘭克斯坦因被風車葉片減緩了下墜的速度,而撿回了一條命,之後平安回家與伊莉莎白結婚。村民們放火燒了磨坊,怪物便在熊熊火光中消逝……
 
直到下一集再現,還有下下一集和下下下一集XD
 
本片擁有七部直接或與其他怪物共演的續集,是30、40年代的「環球怪物宇宙」的主力之一,所以法蘭克斯坦的怪物後來還有許多瑪麗.雪萊若看了不知感想如何的歷險,不過那都是另一個故事了,今天的MEME介紹就到此為止,我們下週見!

(By masayo)


第一百四十三週(09/07/2020):「很酷的故事喔,老兄」

相信各位鄉民這一年來,應該都已經很熟悉某位對你豎起大拇指比讚的男人了吧?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並不是鼑鼎大名的「我就爛」,因為這個MEME很多迷因相關專欄都已經先講過了,動作慢吞吞跟不上潮流的小編,只好來講另一個豎起大拇指的男人──


「Cool Story, Bro」(很酷的故事喔,老兄)
 

上面這張圖最常見的用法,是拿來嘲諷說話者或發文者講的故事又長又無趣,讓人懶得聽完,圖中對大家比讚的猛男,則是Marvel漫畫宇宙中的海克力士(Hercules),有關他這個角色的介紹,可以看我們以前寫過的專文:http://fewfornow.blogspot.com/2018/06/fgox_15.html
 
總之,這位海克力士在設定上就是希臘神話的那位大英雄海克力士,至於他在這張圖中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比讚,這張圖又怎麼變成「Cool Story, Bro」這個迷因的代表圖,得從2001年班史提勒的喜劇電影《名模大間諜》(Zoolander)開始講起。
 
在《名模大間諜》中,有一段劇情是由歐文威爾森飾演的Hansel講了一個他嗑藥時的幻覺體驗,旁邊一個路人角色便回應說:「Cool Story, Hansel」,這一段被認為是「Cool Story, Bro」這個梗的最初來源。




2008年起,這個梗開始在4chan的電玩板上變成嘲諷人發文內容又臭又長的回應句,海克力士的這張圖也是在此時變成了美國鄉民在回應「Cool Story, Bro」時最常用的截圖。要嚴格分清楚的話,「Cool Story, Bro」這句話,和海克力士比讚這張圖,或許要算成是兩個不同的迷因,因為之後海格力士的這張圖也會被用在其他情況,當然通常也是用於嘲諷居多。
 
雖然說這張圖中海克力士的表情,的確是給人一股嘲諷感,但這張圖來源的漫畫劇情卻有點殘酷。這段劇情是發生在《The Incredible Hercules #122》中,當時海克力士暫時代班了浩克的連載,與天才少年阿瑪迪斯.趙(Amadeus Cho)搭檔,在姊姊雅典娜的支援(陷害)下,面對處理各種與活在現代的希臘神話人物有關的事件。
 
《The Incredible Hercules #122》是「愛與戰爭」(Love and War)這個章節的第二回,在這個章節中,海格力士和小趙對上了使用現代武器的亞馬遜人。小趙被亞馬遜公主Artume擄走,海格力士在前去營救時,回想起了一段往事……
 
在蠻多故事版本裡,海格力士在第九項任務中對亞馬遜女王希波呂忒都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然而Marvel漫畫的海格力士是個雖然粗魯、常常讓人覺得靠不住,卻沒有人會質疑他內心善良的暖男,而且床上技巧非常好,還是雙性戀,男女都說讚……咳嗯,扯遠了。總之,在這裡的故事版本是,海格力士和希波呂忒一下就看對眼了,很快就恩愛起來,天后赫拉眼看海格力士就要順利完成第九項任務了,便變成一個亞馬遜女兵,煽動亞馬遜人起身救出她們被男人誘拐的女王。
 
到這裡為止還跟許多神話版本相似,只是神話版本通常是在這之後海克力士殺了許多亞馬遜人,甚至連希波呂忒本人都被殺死或被俘虜送給其他英雄,但這裡我們的傻大個海格就只是拿了腰帶光著屁股逃跑了,之後還與希波呂忒持續了多年相愛相殺勾勾纏的關係。
 
海格力士回想完畢時,也正好到了亞馬遜人的堡壘,他從窗戶看到小趙正與Artume公主狀似親密,不知道另有內情的他,忍不住隔著窗戶對小趙做了這個日後成為當紅迷因的比讚動作……
 
雖然小趙立刻回了個寫在臉上的怒給他,但蠢萌蠢萌的海格完全沒有接收到搭檔給的警訊,單純地想著「啊,小趙畢竟跟著我也一段時間了,用自身魅力征服兇悍女人的心當然是小事一件囉,既然小趙都這麼順利了,只要我跟希波呂忒好好講,這事一定能和平收場吧」。於是他就這麼放鬆戒心地進了亞馬遜人的堡壘,隔著大門的欄杆,看到了希波呂忒。
 
「啊,親愛的女王,妳在這!妳就跟我們最初相遇那一天一樣美……」
 
然而推開大門後映入眼簾的,卻是被插在長茅上希波呂忒女王的頭!
 
原來在上一回,希波呂忒女王就已經被謀反的女兒Artume公主給殺了!
 
寫到這裡,小編看看字數,實在是很擔心留言會收到一堆「Cool Story, Bro」,所以今天講到這裡就好,如果對海格和小趙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有興趣的話,請期待我們十二月起的「美漫泡麵番」(名字暫定)單元,這會是一個專門介紹一些劇情較獨立、篇幅較短、方便新讀者和輕讀者入門的作品的單元。至於MEME介紹專欄也不會就此停止,但會改成隔週一次,和新單元輪流上場,希望到時大家也能多多支持,今天就到這裡了,咱們下週見!

(By masayo)


第一百四十四週(09/14/2020):「大腦開發」

應該很多人都聽過「普通人只用了大腦10%的領域,若是能拓展使用剩下的90%,就能做到許多常人做不到的事」這種(偽科學)說法,相信也有不少人看過盧貝松的《露西》或是黃玉郎的港漫《龍虎五世》,大家多少嚮往過能藉著腦域開發而成為飛天遁地的超能力強者吧……什麼,沒有嗎?只有小編這樣想過嗎?唔(摸摸鼻子),總之,今天我們要來介紹一個跟「腦部開發/大腦使用程度」有關的迷因──


「銀河腦」(Galaxy Brain)
或稱
「大腦開發」(Expanding Brain)
 

在上圖的兩列四格裡,右列中的大腦一格比一格脹大或明亮,也就是越下方格子中的大腦越「活躍」,照理來說,這表示最下方大腦的主人是最聰明的,那麼與之匹配的左列格子中的事物應該也是最「高級」的,對吧?可惜,就跟小編現在若是大喊「我腦域開發100%啊!口桀口桀口桀!」只會被人笑是(老)中二一樣,這個迷因中放在左邊格子裡的,通常是越下方越「自以為很厲害」、「常識不通用」、「對人類來說還太早」的東西,舉例來說:第一格是披薩,第二格是在披薩上放鳳梨、第三格是把披薩放在鳳梨上,第四格是把整顆鳳梨作成披薩……
 
這個迷因有很多衍生型,比如說在上面加上大腦更小的荷馬辛普森、在下方加上腦域開發到與大宇宙相通的超人類等等,可說發展得非常枝繁葉茂,不過它自己其實也是另一個迷因「Whomst」的分家。「Whomst」這個梗出現於2016年,有人在市井詞典(Urban Dictionary)上新增了這個字,定義是「當你想問『誰』(Who or Whom),又想要讓人聽起來很厲害的時候」。2017年起,美國鄉民間開始流行一連串嘲笑「Whomst」這樣「故作高明、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的迷因,還追加了「Whomst'd'」(Whomst did)、「Whomst'd've」(Whomst did have)甚至「Whomst'd've'ly'yaint'nt'ed'ies's'y'es」(就……一個很長的字)等新梗。對照台灣的話,大概有點類似把「吃飯」講成「進行一個吃飯的動作」的風潮吧。
 
「銀河腦/大腦開發」就是在這一波「Whomst」迷因中誕生的,最初的版本左邊的四格依序是「Who、Whom、Whomst、Whomst'd」,由於「銀河腦/大腦開發」的泛用性比它的本家更高,還適用於各種語言,所以現在也就比本家更常看到了。除了圖片迷因外,市井詞典上現在也有「銀河腦」(Galaxy Brain)這個項目,將這個詞定義為「用來嘲諷那些覺得自己比實際上聰明的人」的貶意詞。
 
今天的MEME介紹就到這裡了。是說,現在真的沒有人覺得「腦域開發120%!」這種能力介紹很帥嗎?……沒有啊,唔(模模鼻子)。

(By masayo)


(以上圖片皆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